小儿流鼻血(nosebleeds in children)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症状,各种原因导致鼻腔黏膜血管破裂,血液从前鼻孔及后鼻孔中流出。绝大部分小儿流鼻血是由空气干燥、鼻腔黏膜干燥、挖鼻孔或用力擤鼻涕等引起的,并没有严重疾病,可通过简单措施自我缓解。但有一些患者经常流鼻血或大量流鼻血,应尽早就医排查原因,警惕鼻腔局部或全身性的疾病。
传染性 部分传染性疾病可能出现流鼻血的症状,比如流行性感冒。 好发人群 好发于婴幼儿。流行病学
典型表现 1、侧别 多数鼻出血为单侧,亦可为双侧。 2、频率 可间歇反复出血,亦可呈持续性出血。 3、出血量 多少不一,轻者涕中带血、数滴或数毫升,重者可达几十毫升甚至数百毫升以上,导致失血性休克。 4、出血部位 多数发生于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,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。 5、人群特点 少年儿童鼻出血几乎全部发生于易出血区,出血部位多见于鼻腔后部,位于下鼻甲后端附近的吴氏鼻-鼻咽静脉丛及鼻中隔后部的动脉出血为鼻后部出血的较常见部位。此部位出血一般较为凶猛,不易止血,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,从口吐出。 伴随症状 1、患有慢性鼻炎、鼻窦炎、鼻息肉等局部病变 患儿反复流鼻血,伴长期流鼻涕、鼻塞、头痛及嗅觉改变等。 2、近期有特殊药物、毒物接触史 患儿出现流鼻血、恶心、呕吐、皮疹、头晕、意识模糊等,应警惕中毒或过敏等。 3、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 常伴有发热、寒战、肌肉酸痛、乏力等。 4、患有血液系统疾病 反复发作流鼻血、皮肤出血点、牙龈出血、便血等,患儿可能还有贫血表现,如面色苍白、虚弱乏力。症状
总述 小儿流鼻血常因空气干燥、鼻黏膜干燥或用力挖鼻孔、擤鼻涕等诱发。这种情况一般症状轻微,可自行缓解。但患儿若经常突然流鼻血或大量流鼻血,应警惕鼻子局部病变或者血液病等全身性病变。 症状起因 1、局部原因 (1)外伤 因外伤、手术等致鼻、鼻中隔、鼻窦、颅前窝及颅中窝底损伤引起鼻岀血,如果筛前动脉破裂、颈内动脉破裂或其假性动脉瘤破裂,可导致严重的鼻出血,甚至危及生命。剧烈咳嗽、喷嚏、擤鼻、挖鼻、经鼻腔插管及鼻-鼻窦内气压突然变化(如高空飞行等)也可引起鼻出血。 (2)炎症 ①鼻腔鼻窦的非特异性炎症:如急性鼻炎、急性鼻-鼻窦炎、干燥性鼻炎、萎缩性鼻炎等。 ②鼻腔鼻窦的特异性感染:如鼻硬结症、结核、麻风、白喉、梅毒、HIV、鼻真菌病等,均可因黏膜病变致鼻出血。 (3)鼻中隔疾病 包括鼻中隔偏曲、鼻中隔溃疡、鼻中隔穿孔,这些病变常有鼻出血症状。 ①鼻中隔偏曲:多发生在嵴或距状突附近或偏曲的凸面,此处黏膜较薄,张力较大。 ②鼻中隔溃疡:如黏膜糜烂、结痂、溃烂。 ③鼻中隔穿孔:穿孔缘干燥或结痂。 (4)肿瘤 肿瘤导致的小儿鼻出血,早期出血量一般不多,但可反复发生。晚期破坏大血管者,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。血管性肿瘤出血一般较剧烈。 ①鼻腔、鼻窦的良恶性肿瘤:良性肿瘤如血管瘤、乳头状瘤、纤维血管瘤等,恶性肿瘤如鳞癌、腺癌、肉瘤、淋巴瘤等。 ②鼻咽部良恶性肿瘤:如鼻咽部的纤维血管瘤及鼻咽癌等均可导致鼻出血。 (5)其他 如鼻腔异物、鼻腔昆虫等,可引起反复鼻出血。 2、全身原因 (1)血液疾病 鼻腔以渗血为主,双侧多见,常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。 ①血小板质或量的异常:如再生障碍性贫血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白血病等。 ②凝血机制的异常:如血友病、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、大量应用抗凝血药物、溶栓降纤药物、异常蛋白血症等。 (2)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如流感、麻疹、疟疾、猩红热、伤寒、出血热及传染性肝炎等,多因高热,鼻黏膜充血、干燥,以致出血,出血部位多在易出血区。 (3)严重营养障碍及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C、维生素P、维生素K及钙等缺乏时,引起血管脆性改变及影响凝血过程,易发生鼻出血。 (4)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 磷、汞、砷、苯等中毒,可破坏造血系统的功能引起鼻出血。 (5)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有家族史,多见双侧鼻腔中隔黏膜下、舌体、口唇、手掌毛细血管扩张,双侧鼻出血较剧烈且反复发生。 (6)肝、肾慢性疾病及风湿热等 肝功能损害、凝血障碍及小血管损伤也可伴发鼻出血。 常见疾病 急性鼻炎、急性鼻窦炎、干燥性鼻炎、萎缩性鼻炎、鼻中隔偏曲、鼻咽纤维血管瘤、鼻咽癌、中毒、白血病等。原因
家庭处理 1、如果鼻子流血,立刻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鼻子。 2、如果受伤应该坐下来,拿一个洗脸盆,头向前倾,正好在脸盆上方,防止血液倒流。 3、按压鼻孔至少十分钟,在此期间不能抬头。 4、慢慢松开按压的手指。 5、头继续向前倾,用一块儿冷水里泡过的干净纱布或毛巾轻轻擦拭嘴巴和鼻子四周。 6、如果鼻子仍然流血,重复以上步骤。 7、如果仍然无法止血,立即送医。期间,伤者必须始终捏紧鼻子。 急诊(120)指征 1、严重事故后出现流鼻血,如车祸后。 2、出血量大,流鼻血不止,很难通过按压止血。 3、流鼻血影响正常呼吸。 4、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。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。 门诊指征 1、小儿反复出现流鼻血。 2、伴鼻腔内新生肿物,伴随逐渐加重的鼻塞、嗅觉异常、脓臭涕。 3、伴反复出现皮肤瘀斑、牙龈出血、创口不易止血。 4、出现其他严重、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。 鼻黏膜出血,伴随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。 就诊科室 1、流鼻血不止或其它危急情况,均应急诊处理。 2、考虑患儿为鼻腔疾病,可在耳鼻喉科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。 3、病情平稳的患儿可到儿科就诊。 就医准备 1、病情平稳者提前预约挂号,并携带身份证/户口本、医保卡、就医卡等。 2、可能需要做鼻部检查,保持面部、鼻部清洁卫生。 3、若近期有就诊经历,请携带相关病历、检查报告、化验单等。 4、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,可携带药盒。 5、安排家长陪同就医。 6、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。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、孩子的鼻出血症状何时开始?出血多吗? 2、您的孩子有鼻塞、鼻痛、流鼻涕等症状吗?鼻涕、痰液带血吗? 3、您的孩子有皮肤瘀斑、出血点、牙龈出血吗? 4、您的孩子以前有过流鼻血情况吗?什么原因造成的? 5、近期有没有外伤、感冒、鼻炎? 6、亲属有鼻炎、鼻部肿瘤、血液病吗? 7、最近有使用特殊药物吗?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、我的孩子鼻出血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? 2、我孩子的状况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? 3、我的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?我需要住院吗? 4、我的孩子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? 5、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? 6、我的孩子还有其他疾病,这会不会影响治疗? 7、能根治吗?还会复发吗? 8、回家后应该如何护理? 9、病需要复查吗?多久一次?就医
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鼻部检查,初步判断鼻部情况。之后可能会进行系统查体,了解是否存在全身病变。随后可能会要求患儿做血常规、凝血机制检查等。必要时会要求患儿行CT扫描、鼻及鼻窦内窥镜检查。 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儿的鼻外形及皮肤状况,触摸患儿的鼻周,确定有无异常肿块和压痛,同时检查鼻腔情况。医生还会评估患儿的嗅觉是否正常。 实验室检查 1、血常规 可根据血红蛋白水平,判断出血量,有无贫血。判断血小板是否异常。 2、凝血四项 可反映机体血凝情况,用于辅助发现出血性血液疾病。 3、病原学检查 可反映机体感染情况,用于排除急性感染疾病。 4、血生化检查 可了解肝功能、肾功能是否存在异常。 5、分泌物检测和培养 检查鼻腔分泌物的性状、气味,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病原菌、血细胞或癌细胞。 影像学检查 1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和CT血管造影(CTA) 有助于寻找鼻腔后部顽固性出血的责任血管,对外伤性假性动脉瘤所致鼻出血具有诊断意义。 2、MRI 可用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儿颅内血管畸形的排查,有助于明确诊断。 病理检查 对于有肿瘤的患儿可进行组织学病理检查,医生会从病变处取小部分组织制成切片,放在显微镜下观察,可明确肿瘤的良恶性。 其他检查 1、前鼻镜检查 前镜检查可以发现鼻腔前部的出血,如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有无扩张的静脉丛、黏膜是否糜烂、鼻中隔有无穿孔等。 2、鼻内镜检查 鼻内镜检查对寻找鼻腔后部的出血部位具有独特的优势。内镜检查前需对鼻腔进行充分麻醉与收缩,检查时可根据鼻出血易发生的部位逐一检查鼻中隔前下部、下鼻道后部、鼻中隔后下部、后鼻孔缘、嗅裂等部位。检查
诊断原则 医生主要根据患儿的病史、出血时间、次数、出血速度,患儿的生命体征的变化,有无明显的贫血貌,贫血的临床表现,结合辅助检查综合判断病情。对于持续出血且出血量较多的患儿,医生会先止血治疗。对鼻出血暂停或已进行止血的患儿,医生首先会向家长询问患儿的病史,如近期有无感冒史、外伤史、既往有无反复鼻出血史等,小儿单侧鼻出血者,医生会考虑鼻腔异物。 鉴别诊断 1、咯血 咯血者常有肺部疾病史,咯血呈粉红色泡沫状,血液主要来源于肺气管。有时鼻血流入口腔,从口吐出,注意鉴别。 2、呕血 呕血者常有消化系统疾病史,呕血常呈褐色或黑色,血液主要来自胃食管。有时剧烈鼻出血会有大量血液被咽下再次呕出,需要注意鉴别。诊断
预计治疗 流鼻血的情况较为复杂,大部分患儿并没有严重疾病,偶尔出现的鼻出血无须就医,在家实施简单措施就能止血。而有些反复流鼻血或流血量大的患者,则需要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。 治疗方法 对于病情平稳、出血停止的患儿,医生会观察患者症状,仔细询问病史,结合各项检查明确病因后给予适宜治疗。而一些持续大量出血患儿,医生会详细检查鼻腔及鼻咽,根据出血情况和出血部位,选用局部止血药、烧灼、冷冻、填塞、电凝、手术等方法进行局部止血,如患儿已出现休克,会按休克进行急救。在剧烈出血情况下,患儿及其陪伴者多伴精神紧张,必要时可注射氯丙嗪或鲁米那钠,使其镇静,并可减少出血。在颈部、项部、头部和胸部施行冷敷也可反射性地减少出血。 药物治疗 1、维生素 可以补充营养物质,如维生素C、K、P等。 2、止血剂 当按压止血无法止住时,可考虑使用药物止血,常用的药物为凝血酶、抗血纤溶芳酸、6-氨基己酸、酚磺乙胺、云南白药胶囊等。 3、局部注射硬化剂 对于反复出血者,可注射局部硬化剂使该处形成瘢痕组织,闭塞血管而止血。 4、镇静药物 在剧烈出血情况下,患儿多伴精神紧张,必要时可注射镇静药物,使其镇静,并可减少出血。常用药物为氯丙嗪、鲁米那钠等。 相关药物 凝血酶、抗血纤溶芳酸、6-氨基己酸、酚磺乙胺、云南白药胶囊、氯丙嗪、鲁米那钠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K、维生素P 手术治疗 1、鼻中隔黏膜下剥离术或划痕术 对鼻中隔前下方反复出血,可考虑本手术。 2、鼻中隔植皮成形术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者可行此术。 3、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鼻中隔偏曲者可行此术式纠正。 其他治疗 1、指压法止血 患儿用手指捏紧双侧鼻翼或将出血侧鼻翼压向鼻中隔约10~15分钟,可同时冷敷前额和后颈。此法适用于出血量少且出血部位在易出血区的患儿。 2、烧灼法止血 收缩并表面麻醉鼻腔黏膜后,通过物理治疗封闭出血的血管。此法适用于反复少量出血并有明确出血点者,鼻内镜下烧灼效果更佳。 3、填塞法止血 是最有效和常用的鼻腔止血方法。适用于出血较剧烈、渗血面较大或出血部位不明者。此法是利用填塞物直接压迫鼻腔出血部位,使破裂的血管闭塞而达到止血目的。包括经前鼻孔鼻腔填塞法、经后鼻孔鼻腔填塞法。 4、鼻内镜下止血 借助鼻内镜易于明确鼻腔各部位活动出血点,特别是鼻腔后部出血。同时在直视观察下通过鼻腔局域性填塞、激光、微波、高频电凝等手段完成止血治疗,损伤小,患儿痛苦少,止血准确且迅速,效果良好。 5、血管结扎法止血 对于经反复前后鼻孔填塞及内科治疗无法止血者,外伤或手术损伤大血管出血凶猛者可考虑血管结扎。禁忌证为凝血机制障碍所致的鼻出血。 6、血管栓塞法止血 在数字减影下确定出血血管,栓塞靶动脉。此方法适用于顽固性鼻出血,通过有效的反复前后鼻腔填塞,特别是应用鼻内镜并结合激光、电凝和微波及内科治疗无法止血者,外伤或手术损伤大血管出血凶猛者及假性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与治疗。本术式不能用来控制由筛前动脉或筛后动脉引起的鼻出血。造影剂过敏者;严重肝及肾功能不全者;颌内动脉、眼动脉及椎动脉有吻合支者;凝血机制障碍所致的鼻出血禁用此法。治疗
一般预后 总体来说,流鼻血患儿经过积极的治疗,其预后大多是比较好的。但严重的外伤如颅底骨折伤及颈内动脉,鼻腔、鼻窦、鼻咽部恶性肿瘤晚期及白血病引起的大出血,预后往往较差。 危害性 反复少量出血可引发贫血,部分病情严重患儿可致失血性休克导致死亡。 自愈性 多数少量出血可自止或自行压迫后停止。 治愈性 小儿流鼻血经过原发病的治疗以及对症治疗出血可以停止,部分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出血不止。 治愈率 多数患儿流鼻血的症状可以缓解。 根治性 部分小儿流鼻血随着病因的去除,流鼻血的情况可以恢复正常,一些患儿的流鼻血情况会反复出现。 复发性 部分患儿会反复出现流鼻血的情况。预后
护理原则 要找出出血的原因,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,伴有鼻部疾患的,可行手术,房间干燥可改善房间的温湿度。 心理护理 针对患儿的紧张情绪,要稳定患儿情绪,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安慰患儿消除紧张、恐惧感。避免患儿忧虑、过分紧张。协助患儿进行洗脸、洗脚,口腔护理,消除孤独感。 生活管理 1、生活环境 温湿度要适宜,避免干燥引起出血,鼻腔可滴入薄荷石蜡油等,保持鼻黏膜湿润。填纱条及拆纱条时动作都要轻柔,防止因粗鲁动作损伤黏膜造成新的出血。 2、口腔护理 进行漱口,防止出血后口腔中的异味及细菌繁殖等。 病情监测 1、局部观察 患儿经过治疗后,要继续观察有无局部出血。 2、全身情况观察 要注意观察全身情况变化,如出血较多的会出现血压下降,脉细,面色苍白,出冷汗,烦躁不安,口渴等,要警惕休克。注意患儿的休息,局部填塞后患儿头痛,影响休息,可遵医嘱给于服镇静、催眠药,保证患儿睡眠。日常
饮食调理 鼻腔填塞的患儿,吃饭吞咽有一定困难,要鼓励患儿多食入一些高蛋白、高维生素、补血的食物,避免食入上火的食物。保持大便通畅,防止因便秘引起压力增高导致再出血。 饮食建议 1、饮食要全面,可以在主食中加入一些小米等粮食,增加营养。 2、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菠菜、紫甘蓝、圆白菜、生菜等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。 3、注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,猪肝、红肉等含铁丰富的食物也要注意补充。 4、多吃蔬菜、水果,保持大便通畅,避免用力过度引起流鼻血。 饮食禁忌 1、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 2、少喝咖啡、茶,可能会影响铁的吸收。 3、注意过冷、过热的食物要等到温度适中再食用。饮食
预防措施 1、保持房间温湿度要适宜,在空气干燥时,可使用加湿器等增加室内湿度。 2、避免用力擤鼻、用锐物挖鼻,尽量不要抠鼻。 3、保持鼻腔内湿润,可使用盐水滴鼻液或鼻喷剂。 4、避免频繁使用感冒药和抗过敏药,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鼻腔干燥,引起出血。 5、使用特殊药物需严格遵医嘱,注意监测毒副作用。 6、家属应叮嘱小儿不要在鼻腔内放入任何物体。如果孩子喜欢抠鼻,注意修剪指甲。 7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,如鼻中隔弯曲、高血压、肝肾疾病等。 8、每天足量饮水,保持咽喉、气道湿润,外出时戴口罩。 9、小儿应远离二手烟。预防